azalea says

李泽厚悼金庸之我见

李泽厚悼金庸的文章,前几天在豆瓣引起轩然大波。今天在微信读书上又起一波,还是写下我的一点看法吧。

先放全文(图片来源:豆瓣网友刘学浩):

悼文第一页 悼文第二页

大家吐槽的一段文字版如下:

金庸先生仙逝,耀明兄要我也寫幾句,但我沒有什好說的。他高壽,他離世安詳,他生活幸福,有華人處即有金庸迷,世所罕有,人生如此,應該十分完滿了,所以我無話可說。
我不是金庸迷,他的小說也只讀過一部半,一部是《連城訣》 (中篇) ,覺得極好,過癮,吸引人,記得是等汽車時趕緊讀畢的,另一部是著名的《射鷳英雄傳》 我看了一大半,沒能讀完,所以我沒資格也無法談論。
在香港時,他請我還有好些人吃過飯,我記得和他太太賭酒,喝了許多,其他幾乎全不記得了。但有件事卻至今未忘,九十年代初我出國,單槍匹馬,赤手空拳打天下,得一美國客座教席, 雖努力教學,但並不穩定,路過香港時,他知道我的情況,便邀我去其家,贈我六千美金。這當然是好意,但我心想如此巨人,出手為何如此小氣,當時我還正接濟國內堂妹寄出工資中的三千美元,我既應約登門拜訪,豈能以六千元作乞丐對待,於是婉言而堅決地謝絕了。他當時很感驚訝。聊天後,我告辭時,他一直非常客氣地送我至其山上別墅的大門以外。此事除同往的耀明兄和再復知道外,我未向任何人提過,因對他對我這均屬小事,不足言及,今日贊歌漫天、備極哀榮之際,既無話可說,就說出來,算作不合調的悼念吧,因雖出手不夠大方,但他畢竟是一番好意呀。”

大家对李泽厚的批评主要在于,李再三强调金庸赠送自己六千美金如此小气,而且这一件“小事”事隔二十多年还念念不忘,器量太小。

当然我不否认这一点,但是李泽厚如此反应,我大概可以理解。

首先,李泽厚自认为自己的才学不输于金庸。

从这篇悼文其他内容可以看出,李泽厚并没认真读过金庸的小说(这本不是问题,王朔也没读过,照样骂得飞起)。在李的认知里,金庸大概只是个办报纸和写网文的网红而已,而李泽厚50年代就是知名学者,80年代更是如日中天。

其次,李泽厚与金庸见面前,金庸已知道李泽厚的境况。

此次会面应该是潘耀明和刘再复安排(二人和金庸关系极好,文中说二人“同往”),李泽厚应金庸邀请上门拜访。那么,李泽厚对这次会面可能有两种预期:

一是二人平等会面,交个朋友,日后也好互相吹捧。既然初次见面,谈钱伤感情。

二是既然金庸知道李泽厚的窘迫情况,要么不给,要帮忙就应该一次解决李泽厚的经济问题。

结果金庸六千美金甩在李泽厚脸上。

看官吐槽的点在于,六千美金不少了,差不多相当于李客座教授两个月工资了。但是豆瓣网友麻哈真人指出:

金庸似乎有给大陆来访名人小钱的习惯。陈某逃到香港去拜见金庸,谈及国殇金大侠伤心落泪,出门送客时递给陈一个信封,陪陈去的香港人说信封内一定是五千港币,即在香港顶级夜总会消费一夜的费用。陈打开信封的确如此。

豆瓣网友杨智的例子我很赞同:

问题就在于定位,在于“打发打秋风的人”和“帮志同道合旗鼓相当的道友”是两个概念。
就拿红楼梦来说,前者参考红楼里王熙凤给了刘姥姥20两银子,就是给你应付一阵子,双方的预期都是叫花子上门,这钱花完了还要来的。后者参考甄士隐和林如海对待贾雨村,那个标准是送佛送到西,可以一文不给,要给就得把所有可能的花销全部覆盖一次给清。

虽然金庸给李打秋风的钱完全是好意,大概也是习惯性动作。但是这无心之举却使李泽厚觉得受到了侮辱,以至于多年不能释怀。我当你朋友,你当我打秋风。

既然李泽厚说这是一件小事,而且没有其他人知晓,那么为什么现在说了出来。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也和众位看官不同。很多人觉得李泽厚明褒实贬金庸,借悼文抬高自己,我想李早已功成名就,毫无必要。豆瓣网友小波福娃的推测我觉得更合理:

时隔多年,这个要收入金庸悼文专题的稿子,是潘(耀明)主动约稿,低调封笔多年的李泽厚也无法推脱,才会强调“我没有什么好说的”。也正因为是潘约稿,所以自然不必见外,要有诚意,才敢写一点“不合调的悼念”。

潘是知情者,也是当事人,李泽厚算是给朋友一个解释,也是诚实面对自己了。既然放不下,不如说出来,我觉得反而是君子坦荡荡,无事不可对人言。

初中有幸通读了金庸小说,我的三观都得自先生的真传😂。李泽厚的书我虽然只读过《论语今读》,却很喜欢。这件事我完全不是粉丝的立场,而是尽量客观分析。人无完人,作品的水平也不能推断出人品的高下。正如金庸晚年虽然拥抱主旋律,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游子渴望回归的心愿;李泽厚虽然失之宽厚,也可以理解为文人的傲气加上一点玻璃心。

微信读书书友@章毅担心“查老先生也不能起来反驳他了”,我倒觉得大可不必担心。首先金庸在这件事上没做错什么,非要吹毛求疵的话,大概是没有设身处地考虑李的感受。参考宝钗帮湘云做东,虽然是自己出钱出力操办,却给足了湘云面子。其次,这件小事,金庸很可能不记得了,旧事重提也不过相逢一笑泯恩仇(笑谈了,金庸和李泽厚后来也互相吹捧过的)。

最后附上刚读到的金庸轶事一则:

几年前,看过某次活动的一位“主办方”成员的文章,说是在金庸到来之前,他们已经拟好了对联,金庸只管写字就好,哪知金庸竟不领情,自管现拟现写,引得这位先生大为不满,文章结尾悻悻然并且幸灾乐祸地说:“他金庸自己拟的对联,也不好!” 看了这篇宏文,令我作呕不止三日,到今天也还有恶心的感觉。…
只可用自己的笔,写下阿猫阿狗代他拟就的句子,对于一个文人,还有比这更大的侮辱?

虽然是不恰当类比,但是金庸也曾受到侮辱,也有自己的傲气。

补充阅读:

豆瓣网友.的文章《从李泽厚悼金庸引申出来的一些八卦》,和我观点几乎完全相反,有很多八卦。

时评 · Tweet Edit